当前位置:首页 >字画收藏百科 > 书画鉴赏 > 正文

美文|何挥毫:从格物求真到逸气畅神的笔墨之道

时间:2024-05-18 14:30来源:99字画网作者:翰庐点击:

《道境-宋元绘画研究》 何挥毫 著

宋画之 “求真”:格物穷理与造化心源

宋代画家以 “穷理尽性” 为创作根基,将对自然物象的观察推向极致。范宽居终南山数十年,观 “云中山顶,四面峻厚”,以 “雨点皴” 摹写秦岭岩壁的苍莽质感;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 “三远法”,其《早春图》以蟹爪枝、卷云皴勾勒早春山峦的温润灵动,每一笔皆暗合山水脉络的物理规律。这种 “格物” 精神,正如朱熹 “对着竹子格物数日” 的执着 —— 李唐画《万壑松风图》时,以浓墨重彩刻画松针的参差向背,连崖壁间雾气的流动都暗合气象原理,使观者如临其境。  


郭熙 《早春图》

宋画之 “真”,非表面形似,而是对天地万物 “理” 与 “情” 的深层把握。崔白的《双喜图》中,狂风拂动的枯草、受惊的野兔与对峙的山鹊,构成动态的生态场景,连禽鸟羽毛的疏密都暗合风力方向。这种 “观物入微” 的创作态度,让宋代院体画成为中国写实绘画的巅峰,也为后世奠定了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的创作范式。

元画之 “尚意”:逸气盈纸与心境外化

元代文人画以 “逸笔草草,不求形似” 开创写意新境。赵孟頫在《秀石疏林图》中以书法笔意入画,“石如飞白木如籀”,将楷书的筋骨、草书的流畅融入枯木竹石的勾勒,使笔墨本身成为情感载体。黄公望晚年隐居虞山,以十年之功绘《富春山居图》,用淡墨长皴写江南丘陵的苍茫秀润,看似随意的笔触间,暗藏对富春江水纹、山形的经年观察,最终以 “心象” 重构自然,达到 “画尽意在” 的境界。  


倪瓒 《容膝斋图》

倪瓒的 “逸气说” 将这种精神推向极致。其《容膝斋图》以 “一河两岸” 构图,远山、枯树、空亭寥寥数笔,留白处皆成妙境。他自言 “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聊以写胸中逸气耳”,这种 “逸气” 源于对仕途的超脱 —— 王蒙隐居黄鹤山时,以牛毛皴描绘层峦叠嶂,墨色浓淡间浸透文人对山林归隐的向往,笔法的繁复与心境的淡泊形成奇妙张力。

笔墨之外:文化风骨与天地道境

宋元画家的挥毫之道,始终与人格修为相连。苏轼被贬黄州时作《枯木怪石图》,扭曲的枯木、怪诞的石形,实为 “胸中盘郁” 的宣泄;文同画竹 “成竹在胸”,不仅因常年观察竹影变化,更因竹之 “空心有节” 暗合儒家修身之道。这种 “画品即人品” 的理念,在郑思肖的《墨兰图》中尤为显著 —— 他画兰不画土,谓 “土为蕃人所夺”,以笔墨坚守民族气节。  


郑思肖 《墨兰图》

从技法到精神,宋元绘画构建了中国艺术的双重高度:宋画如工笔细琢的诗篇,以科学般的严谨叩问自然本质;元画似写意挥洒的散文,以哲学式的超脱映照心灵宇宙。宋人求天地之理,元人化天地为心,这种从 “格物” 到 “畅神” 的笔墨演进,不仅是技法的传承,更是中国文人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的永恒追求。当黄公望在富春江畔以残卷写尽江山魂魄,当米芾以 “米点皴” 摹写云雾朦胧,他们挥毫落墨间,早已将天地道境与文人风骨熔铸为永恒的艺术长河。

作者简介:

何挥毫,笔名墨樵、挥毫、中国宋元绘画研究院副院长、新安画派画风研究院院长、黄宾虹画院院士、故宫博物院书画研究员、中央美术学院外聘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画院教授、安徽大学艺术系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当代新安画派代表画家。

(本文选自 何挥毫 著《道境-宋元绘画研究》一书)

原载:99字画网(转载需以链接方式注明出处,以及本声明)
分享到:
字画商城 | 书画家 | 字画百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画家加盟
北京翰韵九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2009-2018 99zihua.com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0774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74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