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画收藏百科 > 书画鉴赏 > 正文

王洪锡文:关于草书多样性的思考

时间:2016-11-01 15:05来源:99字画网作者:翰庐点击:
关于草书多样性的思考

             ----王洪锡

[关键词]:草书多样性
[内容提要]:

一、草书多样性是传统文化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草书多样性是继承和创新的需要;
三、在发展草书多样性中自然涉及的问题;
四、对草书的“钻进去”和“跳出来”
[正文]
     在“河北省迎接全国第二届草书艺术大展学术报告会”上,特邀请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张旭光作了一次《关于草书的多样性》的学术报告,受到与会者的热烈欢迎。报告中,参照历史,联系实际,纵横剖析,深入浅出,引起大家的研究兴趣,听后受益匪浅。
    这里,仅就个人感受涉及到的一些问题,谈点肤浅的看法和思考,供大家研究,以期对发展草书多样性,尽一点自己的微薄之力,也不知这个目的,是否能够达到,即使有点参考价值也行。这就是我写这篇学术性文字的初衷。尚希望得到书法学术界广大睿智、慧眼、健笔者的指教。
     一、草书多样性是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必然。
     人所共知,书法艺术是个性艺术,尤其是草书,带有极强烈的个性色彩,是显而易见的。自古至今,无不如斯,这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种客观规律。
    纵观历史草书名家的大作,真是风情万种,千姿百态,发展变化,层出不穷,就像《孙子兵法》中谈的那样:“不竭如江河”;但很少有雷同的感觉,这也证明了我 国传统历史文化底蕴的深厚和宝藏的丰富。这在世界上是独树一帜的,也是最值得我们自豪的地方。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必将呈现更加光辉灿烂的前景。不过这 任务很艰巨,决不可能一蹴而就,甚至还要经历较长的发展时期,这就有待于我们自己的继续努力,永远抱着“光明在前”的心态去工作,去争取,去迎接草书创作 的繁荣时代和攀高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草书也得到发展。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对我国国粹艺术的不断倡导和扶植,写草书的人也比过去多了,这是一种新气象,但发展中也出现过品种单一 的苗头。张旭光同志在报告中提到全国第一届草书大展时,有不少作品面目雷同或相近的问题,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草书创作的路子窄和难度大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 题,就要首先从发展草书多样性方面入手。
     由于草书具有极强烈的个性色彩,所以就得首先看清它的这个本质。历史上,冒尖高、影响大的晋代草书家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俩,世称“二王”。他们的草书作 品,前者俊秀,后者张扬,面目差异很大,都带有自己不同的艺术个性,就是个最明显的例子。唐代的张旭和怀素,都是顶端的狂草大家。虽然后者对前者也有不属 同期的师承关系,但张旭草书气势大、折笔多,而怀素的草书更灵活、转笔多,是两者最明显的差异,其神采也自然是各不相同,决不混淆,就是作者不署名,你也 能看出来。至于明代张瑞图的草书,那折笔就更多了,跟谁都不一样。董其昌的草书,则笔画稀疏瘦匀,起伏变化较小。这都是最明显的例证。上述这些,都显示了 草书多样性的出现,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
    时代的不同,崇尚的不同,涵养的不同,性格的不同,功力的不同,必然造就草书面目的不同。清代著名学者刘熙载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 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这话说得很简单,很中肯。人之不同,各如其面,不同的草书作者,只有写出不同风格的草书,强化自己的艺术个性,直到精益求精,出神 入化,并取得社会公认,才是草书发展多样性的自然规律和自然归宿。
    二、草书多样性是继承和创新的需要
     历史上的草书,本来也是多样性的。草书面目的雷同,首先是继承的不够。当然,一个人要把各草书大家写全,几乎是不可能、不现实的。但有重点、有选择地兼学两家、三家,却是可能的、现实的。
    兼学的目的,是为了吸取营养,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武装自己,同时便于借鉴,发展自己。当然,在学习中,也并不需要“平分秋色”,因为那样并无助于自己艺术个性的形成。
    继承的目的在于创新。但从继承到创新,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应该看到,如果没有继承作基础,而匆匆忙忙去创新,那只能是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再“漂亮”,恐 怕也会是“空中楼阁”。如果有人不服气,当然可以试试,看看走那条路,能不能摘出果子来。大概失败者多,成功者少,因为你把前人的成功经验,一概抛到一 边,不予理睬,而你自己在那里主观地“独创”、“硬创”,那只会是事倍功半,很不容易搞出什么名堂,并获得社会承认。群众不买你的帐,那你在那费劲“创” 的“新”,还有什么价值呢?
    比如草法就是一块试金石,你“独创”的草书,别人都不认识,闭门造车,一出门便不合辙,很难得到社会的公认,这就会始终打不开局面,很难让别人买你的帐,到头来剩下的只有孤芳自赏,而形不成与群众、与社会息息相通的艺术,这怎么能发展呢?
     反过来讲,也是一样,你只有继承没有创新,那就会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一步,也难以使草书带上你的个性向前发展。
     所以说,发展草书多样性,是继承和创新的需要,而且继承和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如果看不到这两方面的联系,也难免会先之偏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草书多样性的发展。
    三、在发展草书多样性中自然会涉及到的问题。
    首先是草法的规范化问题。因为一个汉字的草书,有时会有几种写法,究竟怎样写才算对,才算好,才有依据,才更合理,才更美观,这里有个典型垂范和约定俗成的道理,在这个范围内,也还有个要求变化的问题。
     草书的符号,原则上是会意提炼从简的,往往一笔下来要代替多少笔,还有许多符号是通用的,也有的部位处理可以更换、变通或省略,这些在传统流行实用的许多 草诀中,都曾有规定,曾取得社会公认。就这样,在个别时候,也还有例外,“有点方为水,空挑即是言”,那也不是绝对的、死的、一成不变的。毛主席给“河北 日报”后来写的报头,“河”字的“水”就没带点,那读者谁不认识?所以,作为一个草书作者,首先要在草法方面下一番功夫。主要是根据约定俗成的原则,善于 选择应用,以帮助读者、欣赏者能看清你写的到底是什么。
当然,不识草书的人,会遇到许多“拦路虎”。如果是欣赏者的欣赏文化素质偏低,那就另当别论。即使你写得很规范,他仍然不认识。因此,草书的读者,也是需要培养的,也只是在提高指导下普及,在普及基础上提高。而且是逐步的、循序渐进的,除此并无什么窍门。
     其次,是笔力发挥问题。这运笔的功力,在草书中尤为重要,不同的草书作品,同样是那一划,那几笔,但力度和质感的差距,往往很大。运笔是否得法,往往直接 影响到笔画的质量。在楷书、行书中的用笔方法,在草书中一般都能派上用场,综合利用,和相对快速利用,这里的要求是得心应手,而不是难遂入愿,这就需要功 夫的锤炼。
     再次,是结体组合的巧妙和布局的生动、合理,上下左右气韵的贯通以及如何突出个性艺术特色,更有利于表达思想内容和感情等。无论在那一个环节上,都没有一 成不变的路好走。往往书写中根据情况,即兴创作,因地、因时、因事而易,这就必然要求作者的艺术蓄藏丰富,使什么、拿什么、用什么,而且拿出来,放到那里 正好,而不能无原则随意更换。这里,要解决的矛盾也很多,如:刚柔、轻重、大小、欹正、纵敛、疏密、畅涩、徐疾……等等。
     还有,草书多样性,也涉及到用墨问题。主要是墨色层次的鲜明和综合运用、合理运用问题。无论是淡墨、涨墨、深墨、浓墨、枯墨、焦墨,既可选择使用,也可配合使用,以达到其艺术多样化并有助于表达感情的效果和目的。
     另外,还有重要的一项,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问题,因为,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所以,在发展草书多样性中,理论和实践 是不能脱钩的。在草书的创作中,有时你想得很美,但写出来又不是那回事,又有时候你写出来还稍觉满意,但理论上你又说不出是咋回事。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总结 经验,不断学习,不断思考,在头脑中保持一种较清醒的认识。眼低手高是不可能的,眼低手低倒是可能的,眼高手低也是可能的,但眼高手高是不容易的,只是不 能完全排除它的可能性。
      四、对草书的“钻进去”和“跳出来”。
      要看到,对草书“钻进去”比较难,要“跳出来”更不容易。
      何谓“钻进去”?就是临贴写、摹写、“比着葫芦画瓢”,画得越像越好,一直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这就算“钻进去”了。
      如何再“跳出来”?那就是在熟悉掌握传统的基础上,要逐步地加入自己所提炼的东西,显露出自己的艺术个性。这种个性,当然也是越鲜明越好。
      历史上,王羲之写张芝,张旭写王羲之,怀素写张旭,都无不加入自己的艺术个性。说苏东坡的“石头压蛤蟆”,说黄庭坚的“树上挂长虫”,当然都是一种戏言,但无一不是一种艺术个性的显露。他们都在继承和创新上有所贡献,这个历史经验,我们仍可以借鉴。
      至于“钻”与“跳”怎样结合?是先“钻”后“跳”,还是边“钻”边“跳”?或者在哪个阶段,以哪个为主?或者专攻哪个?那不过是方法问题,可以因人制宜, 因事制宜,不见得非强求一律不行。但有一条,不“钻”就“跳”,肯定是不行的,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违反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不会沾到什么光的。
      当代京剧名家李维康,在全国青年京剧票友大赛的总结发言中说:“老师曾教我学艺要经历四个阶段:会、好、精、化”。这话讲得非常简要、中肯。我想,如果把它拿到我们发展草书多样性方面,也同样是适用的。
    你想,你开始学草书,写草书,“钻”也好,“跳”也好,哪个为主也好,都要分这四个阶段。即:第一步,由不会到会;第二步,由不好到好;第三步,由好到 精;第四步,由精到化”。“化”是最高境界,即我们所说的高级艺术,出神入化,这当然是很不容易的,但我们不能望而怯步,倒是应该反其道而行之,知难而 进。
过去,在书法理论上就有人认为,中国书法,包括草书,几千年来曾脱离实用主义的巢臼。又有人预料,中国书法,包括草书,将来会成为专供人们欣 赏的艺术品种,就象芭蕾舞一样,虽无生活实用价值,却有精神欣赏价值。而且会在满足人们文化生活中发挥强大作用,并万代流传,永不衰竭。我们在预期社会进 化的历程中,盼望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从这里,我们好像看到了草书多样化的光辉前途。
      让我们在发展草书多样性上,多下一点功夫,做出一点成绩,进一步充实国粹,去迎接我国传统艺术融入世界文化大海高潮的到来,让多样化的具有较高水平的草书,去和全世界人民广交朋友,对世界文化做出些贡献。
     综前所述,均系一孔之见,难免偏差,欢迎指正,不胜感谢

原载:99字画网(转载需以链接方式注明出处,以及本声明)
分享到:
字画商城 | 书画家 | 字画百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画家加盟
北京翰韵九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2009-2018 99zihua.com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0774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74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