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果不在教育上(舆论上,媒体上)和文化方略上对传统文化给予足够的重视,改变现有的教育模式和理念,那我担心,将来中国文化的美学表达、中国绘画独有的美,将被取代和消失了。
我现在坦率地说,许多国展、大展,我都不想看。我为什么不想看?因为作品里面要么没思想,在玩弄技术,玩弄材料,玩弄形式;要么欠缺文化内容,或这些文化内容不是我们自己的东西,不是中华民族的美,它不太吸引我。
对于纯粹西方的绘画,比如油画,我非常欣赏,非常喜欢。我利用出国的机会,做过许多考察、观摩,我绝对不会武断 和轻率地去否定油画之美。但是,中国画,或者中国油画,是否一定要画成人家那个样子呢?是不是应该惟洋人的马首是瞻?是不是在审美价值和审美趣味上全部学 习人家?这就涉及中国画的道路问题。
对于中国画的发展道路,有两种不同的主张。一种主张是,中国画与西洋绘画应拉开距离,各走各的路;另一种主张 是,中国画需要走中西融合的道路。我的观点是,作为整体的中国画,不应该走西化的道路,它应该发扬自己民族文化的精神,有自己文化的意蕴之美。但是,作为 艺术家的个体,如何创作是他个人的自由。作为整体的中国画如果走中西融合的道路,那不成了舍己之本、逐人之末?
一些留学归来的大画家试图改良中国画,或者调和中西绘画。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后来的吴冠中,是这一群体的 前驱者。然而,他们在这个方面其实是得失参半。徐悲鸿推崇西方古典写实主义,用古典写实主义的科学理念,来改良中国画。其最终的结果是,中国画失去了民族 的写意性,失去了写意之美。林风眠与徐悲鸿虽然同样留学法国,艺术道路并不一样,林风眠推崇的是西方的现代派,包括部分后现代派的先驱性人物,林走的是中 西绘画调和的道路。林风眠调合中西绘画的结果是,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中国画的传统的笔墨之美(当然林风眠也赋予中国画另一种美),对于林风眠个人来说,这确 立了他个人的风貌,但也失去了许多东西。这些都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国画的背后是中国文化
燕赵都市报:国画的背后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