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萧娴(1902—1997),中国当代最为著名的女书法家,字稚秋,号蜕阁,署枕琴室主,贵州省贵阳市人,父亲萧铁珊是孙中山先生的追随者,又是著名的南社社员,工诗文,善书画;萧娴幼承庭训,小小年纪就以善作擘窠大字闻名乡里;1964年被吸收为江苏文史馆馆员,1981年,江苏省南京市文联为她在江苏美术馆举办书展,历时一月盛况不衰,这次书展充分显示了她的艺术水平和风格,是建国以来江苏省最盛大、历时最长、观众最多的书展之一;1984年调入江苏美术馆,专门从事创作;1997年因病离世,享年95岁;贵阳市翠微阁观有为萧娴作品陈列馆。
从艺历程
1902年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名娴,字稚秋,号蜕阁,又号暂得居士。
1910年在家庭的传统文化影响下,开始学书法,从小即爱写大字。
1913年开始在父亲指导下攻读古文和古典诗词,悟性很高。
1915年入广州美术专科学校肄业,习油画,对国画也十分感兴趣,后遂又求学于高奇峰,高与乃兄剑父同为岭南画派高手。萧娴爱花,遂专学画梅。
1920年其书法以三石(《石鼓文》、《石门颂》、《石门铭》)一盘(《散氏盘》)为基石已定型,求书者日众,经广州书法社吸收为会员。
1922年随父移居上海,拜康有为为师。
1923年参加上海青年书画会。
1924年继续从康有为学书,临康体有成,偶或为康有为代笔应酬。
1926年随父赴广东省汕头市,任市立女中初一级国文教员,共任职9个月。
1927年与江达结婚。江达,字农隐,安徽凤阳人,留学法德两国,学识丰厚。
1932年《临碣石颂》被选入《当代名人书林》。
1937年日军发动“八·一三”事变,南京沦陷。与江达奔下关登舟挤坐煤船逃难九江,家中什物与碑帖笔砚及藏书全部毁于战火。
1939年结识金陵大学教授王东培,王东培以书画篆刻名于世。因常由江达陪伴登门请益,学画梅花。
1940年在成都与王东培联合办书画展,作品多为临《石门颂》、《石门铭》、《石鼓文》、《散氏盘》作品,在知识界颇有影响。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在抗战期间咏时事诗词甚多,收拾残稿,十不存一。
1949年4月,南京解放。入华东革命大学学习,曾参加演出宣传党对旧知识分子政策的活报剧。
1961年为中国共产党四十周年诞辰兼贺江苏省书画雕刻展开幕作对联“奠世界革命根基,凭四十年血汗.
1962年参加南京第三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被选为委员。
1964年任江苏省文史馆员,与艺友林散之、高二适、陈大羽等往来甚频。
1965年整理40岁时在成都临《石门颂》,装裱后请林散之、高二适、武中奇、丁吉甫、谢居三等书界名家跋评,极受赞誉。
1980年作《康有为的书艺和书论》发表于《书法》。
1981年赴北京交流书艺,会见华君武、启功、黄苗子、董寿平等。登万里长城,作对联“恃九州生气;屏万里河山”。归来又作“长城归来”大字。
1982年作《百年吞吐,百年创造》,发表于《书艺》。
1983年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与南京电视台联合为其摄制电视报告文学《大笔豪情》。赴贵阳,经上海访康有为旧居。
1984年江苏省人事局录用为国家干部,安排在江苏省美术馆从事专业创作。
1985年应康有为第七女康同环之请为《南海康先生法书》作序。
1986年作《庖丁论书》,载《书法》杂志。赴济南办个人书展。
1987年《石门颂萧娴临本》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
1988年被评为国家一级美术师。
1991年再回故乡贵阳,捐书法作品101件给故乡人民,贵阳市政府发给荣誉证书,并决定重修翠微阁,辟为《萧娴法书陈列馆》。
1992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大书“奋斗终生”。获政府特殊津贴。
1993年 赴贵阳参加翠微阁“萧娴法书陈列馆”落成揭幕仪式,贵州省和贵阳市领导到会祝贺,向萧娴表示崇高的敬意。
1997年1月16日于南京逝世。
代表作品
出版《萧娴书法选》、《<石门颂>萧娴临本》等。
主要作品有《散氏盘》、《节临石门颂》、《节临石门铭》、《大笔豪情》、《香港早晨》。
出版有《萧娴传——当代书法家传记文学从书》。
篆书《散氏盘》、《石鼓文》。
隶书《石门颂》。
楷书《石门铭》。
艺术成就
萧娴四岁随父亲移家广州,渐受家庭影响,爱读诗文,尤喜书法。十二岁时就开始充当萧铁珊写大字的助 手,磨墨拂纸,就是她的任务。当萧铁珊不在家时,她就照他的笔迹,依样葫芦地学着写。有一次,萧铁珊写好一副对子,放在桌上因事走开。萧娴好奇,竟照样子写了-副,搁在父亲写的对联旁边。
作品欣赏
萧娴书法作品
萧娴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