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亚子,原名慰高,字稼轩,号亚子。创办并主持南社。曾任孙中山总统府秘书,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上海通志馆馆长。“四·一二”政变后,被通缉,逃往日本。1928年回国,进行反蒋活动。抗日战争时期,与宋庆龄、何香凝等从事抗日民主活动,曾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兼监察委员会主席、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央常务理事,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执行委员。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从艺历程
1887年5月28日出生。
1898年12岁随家人迁居黎里)父亲钝斋,学养有素,母亲费漱芳,曾从名士徐山民的女儿徐凡如读书,《诗经》、《唐诗三百首》都能熟练背诵。亚子幼受母教,喜读古诗。
1905年17岁至上海,入爱国学社,为蔡元培、章太炎弟子,始谈革命。
1906年,由高旭、陈陶遗、马君武、刘师培介绍,入同盟会,复由蔡元培介绍,加入光复会。
1909年11月13日,和陈去病、高旭、朱少屏、姚石子等创立革命文学团体南社,主持社务多年。
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柳亚子以中国同盟会员身份为国民党员,当选为国民党中央监委。
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他遭迫害被搜捕,以匿于复壁得免。
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在香港的柳亚子,亲自撰写电文,和宋庆龄、何香凝联名发电报责问蒋介石,斥责蒋介石倒行逆施,破坏团结,破坏抗战。
1945 年毛主席飞抵重庆和国民党谈判,他写诗赠毛主席:“阔别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
1949年2月,他应毛主席的电邀,由香港启程进入解放区,后来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1952年,他与叶恭绰、李济深、章士钊联名上书毛泽东,呼吁保护北京广东新旧两义园的民族英雄袁崇焕遗墓,使袁墓古迹得以保存。
代表作品
箸有《柳亚子自传年谱》、《磨剑室诗集》、《词集文集》、《南社纪略》,编有《南社丛刻》、《苏曼殊全集》、《柳亚文集》,编辑委员会编辑有《柳亚子集》。
艺术成就
柳亚子重视文学的思想性,他反对叹老嗟卑的个人主题的吟咏,也反对批风抹月的流连光景之词。在诗风上,他崇尚唐音,承继夏完淳 、顾炎武、龚自珍3家,贬斥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在词风上,他推崇辛弃疾,贬斥吴文英。在文风上,他反对韩愈和桐城派。 柳亚子是一个以诗歌为武器的政治诗人。
他的诗,紧密结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激情,具有鲜明的战斗性。在广泛的革命交游中,柳亚子写下了大量的怀人诗和赠友诗。革命派的英勇斗争使柳诗充满了慷慨激昂之气,这一斗争的多灾多难的历程又使他的诗具有沉郁苍凉的风格。
作品欣赏
柳亚子《毛泽东诗词》
柳亚子《 行书陆放翁诗》 四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