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画收藏百科 > 书画常识 > 正文

亚洲艺术品市场的开发

时间:2013-02-21 11:22来源:99字画网作者:墨韵点击:

今年一开春,国际权威艺术品信息公司Artprice就发布报告称,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艺术品市场。在2011年全球艺术品交易额中,中国艺术品交易额达到48亿美元(按照美元兑换人民币利率1:6.32,合人民币约303.36亿元),占全球市场的四成;欧洲艺术品与古董博览会(TEFAF),提交的报告也提出了近似的观点。公众看到这一新闻或许十分欣喜,但对于藏家而言,仅仅是数据而已,如此红火的行情,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收藏的风险,实在没什么高兴的。

10年前,1万元差不多就是低端收藏的起步线,10年后,10万元起步也只能算做低端收藏了。10年前,1万元可以买到一幅较大尺幅的非常像样的油画,可以买到景德镇大师制作的瓷瓶,可以买到一平方尺最顶级海派大师的画作,而今,你只有看热闹的份儿了。5年前,在艺术品拍卖现场,一件拍品过了100万,现场早已欢声雷动,媒体争相报道。现在价格不过亿,别说掌声了,媒体会觉得缺乏报道兴趣。北京台主持鉴宝类节目的著名艺人王刚的一个亲身经历是,2008年他看中了一件瓷器,举牌到180万元,认定这东西也就值这个价了,结果竟以599万成交。两年后这件瓷器再次上拍,估价飙升到700万到900万,最后以3584万成交。这让原本想看有价无市笑话的王刚彻底无语。当然,拍场上玩的就是零和游戏,一人想打,必有一人愿挨,旁人无需指手画脚,但是,这样的繁荣还能持续多久?这样的市场又能走多远?

/zihuabk/uploads/allimg/130221/11392J1S-0.jpg

如此快速膨胀的市场,倒不是最令人担忧的,最可怕是造成人的异化,藏家、媒体、业内人员、公众,急功近利的心态驱使下,很容易被误导,殊不知艺术品、古玩的专业性非常强。

而高利润、难监管,必然造成诚信缺失,天价拍品、亲属造假、假鉴定、专家商家勾结等现象,给艺术市场带来无穷迷团。看看各家媒体梳理的2011年中国收藏界什么十大事件、十大新闻,或许版本有所不同,但与诚信问题和赝品造假事件基本上都占了一半以上。如果做进一步引申,目前羸弱的评估鉴定体系,在某种程度上也助长了“歪风”,使得更高层次的艺术品金融化、资产化业务成为高风险的聚集地。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收藏自然就会兴盛,正所谓“乱世黄金,盛世收藏”。据统计,我国收藏群体人数已高达7000多万人,这还不包括潜在人群。日益壮大的收藏队伍,造就了千奇百怪的藏品种类和火爆的交易行情,兴盛之下,制假售假犹如烈火燎原,愈演愈烈,本次就和大家聊聊藏家与赝品话题。

可以把藏家基本上分为四大类:一类收藏世家,一般家底雄厚,代际传承,拥有真正的好东西;二类是货币买家,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手中握有相当的财富,遇到心仪的物件,在拍卖场上一掷千金,十分霸气;三类是捡陋专家,他们懂行、眼毒,但资财有限,往往以藏养藏,讲究“一击即中”。这三类人,或有家学,或有财富,或有知识,甚至彼此交织,优势互补,共同构成了较高层次的藏家群体,但人数不多。

剩下的第四类,我称之为藏者。他们是一群附庸风雅的爱好者,半懂不懂,从本质上说对古董、字画缺乏最根本的认识,但又吃穿不愁,手里还有活钱。他们才是古玩市场的中坚力量,支撑、维系着日常交易,盘活了整个市场。可悲之处在于,他们通过媒体、书籍、或是讲座等等途径,自认为掌握了古玩字画的相关知识,对自己的阅历和经验还颇为自信。可是,收藏恰恰是“候门一入深似海”的特殊学问,需要向高人请教,需要切磋,与时俱进,固步自封,实不足取。

原载:99字画网(转载需以链接方式注明出处,以及本声明)
分享到:
字画商城 | 书画家 | 字画百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画家加盟
北京翰韵九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2009-2018 99zihua.com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0774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74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