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画收藏百科 > 书画常识 > 正文

书法《兰亭序》的意义(4)

时间:2010-07-07 09:26来源:99字画网作者:梦欣点击:


郭沫若是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又是书法界巨擘,当时地位显赫,此论一出,破石惊天,引起轩然大波。赞同郭说有启功、宗白华等人,反对者有章士 钊、高二适等人。章士钊惊呼:夫如是,吾诚不知中国书史,经此一大破坏,史纲将如何写法而可!高二适认为,此论惊心动魂,此乃不啻在帖学作了一 大翻身。

高二适等人著文驳议,认为郭氏以两块碑石而断东晋只有隶书一种字体,是孤证不立,偏难概全。隶书用于碑板,行书用于笔札,不可苛求王羲之书 《兰亭》亦用隶体。王羲之以书圣得名,定以当时永字变体而来,他人未能变,或变而不克,右军正以变而作圣焉。东晋时代的章草、今草、行书、楷书 确已大备,比较而言,后两者是年轻的书体,到了王羲之,把它向前推进变化,因而在书法史上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在当时字体演变时期,《兰亭》法帖部分字 迹仍未脱离隶书笔意,说明《兰亭》法帖正是王羲之真作的摹本。

商承祚在《论东晋的书法风格并及兰亭序》一文中认为,从东汉起,隶书一方面向草书发展,另一方面也走向楷化,到东晋则己成熟。商又说郭沫若所谓 《兰亭序》的文章和墨迹都是智永所托,但未举出神龙本与智永书法相同的特点,是缺乏事实根据想当然的说法。智永所书《千字文》的刻本与手写本有几本传 世,风格还是一致的,今将神龙本与《兰亭序帖》比对探索,同一作者的个性就会使人失望,即神龙本与《千字文》在风格笔势有出入,前者骨多于肉,后者肉胜于 骨,特别是两者的风格笔势不能谓其一致,故非出自一人之手。

《光明日报》1998年12月4日史林版,发表了王元军的《从六朝士人不屑碑志看兰亭论辩的失误》一文,从新的角度对老问题作出质疑。他认为 六朝尤其是东晋士人视尺牍为展现风流的艺术,而对于技艺性的碑志书法不屑一顾。由于对于这一点认识不充分,导致把出自平民之手的碑志书法与士人尺牍书法相 提并论,从而使兰亭序为伪的论争失去了根基。郭沫若从当时出土的几方墓志以及砖刻文字书法与《兰亭序》有明显的不同就断言《兰亭序》不是当时社会的产物, 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兰亭序》的疑案,涉及对王羲之思想,《兰亭序》内容的评价,涉及文学史、书法史。考古学诸多方面,其意义已远远超过了《兰亭序》本身。 随着岁月流逝,更多人肯定王之羲之《兰亭序》。今日书坛,有颇不以《兰亭序》为意者,谓《兰亭序》已被神化,此浅人妄言,也无损于王羲之书圣地 位。

原载:99字画网(转载需以链接方式注明出处,以及本声明)
分享到:
字画商城 | 书画家 | 字画百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画家加盟
北京翰韵九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2009-2018 99zihua.com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0774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7493号